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世紀末文學與文化
Fin de Siecl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授課教師
潘少瑜 
課號
CHIN4046 
課程識別碼
101 4520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A,B(18:25~20:10)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CHIN4046_fin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世紀末」(fin de siecle)是十九世紀末歐洲文學與文化的重要現象,知名作家和思想家如王爾德、托瑪斯曼、波特萊爾、叔本華、尼采,以及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等人的著作,大膽挖掘人性幽闇面,對文明之衰頹進行反思,均呈現了「世紀末」的文化特徵。其後,「世紀末」文學隨著各式翻譯作品及藝術創作傳播至東亞地區,在二十世紀的日本和中國引起熱烈的迴響,經由文藝界的模仿、辯證和轉化,形成了複雜的跨文化議題。本課程之宗旨,即在於介紹中國現代文學中深受歐洲「世紀末」文學與文化影響之作品,在文類方面包含詩歌、小說、戲劇與評論,時代方面則橫越整個二十世紀,採用比較文學之研究方法,對照並細讀中外(包括英、日、德、法等國)作品,梳理跨國文學脈絡與思想淵源,並挖掘其豐富意涵,以期獲得對「世紀末」文學與文化及其影響之深度認識。 

課程目標
本課程內容分為「源起與理論」、「愛欲、苦悶和死亡」、「人性之罪」、「戰爭、頹廢與日常」四大主題,從不同側面探討中國現代重要作家作品及其西方理論淵源或影響脈絡,為學生提供多層次、跨文化之開闊閱讀視野,增進文本解讀詮釋能力,並刺激對當代社會文化之省思。 
課程要求
本課程之進行,課堂講授與討論、報告並重,每次上課前,同學務必預先閱讀作品,上課時踴躍發表意見,課後認真寫作讀書報告,以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教師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台北:秀威經典,2016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
卡爾•休斯克著,黃煜文譯,《世紀末的維也納》,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李歐梵著,尹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硏究》,香港:三聯書局,1991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 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年。
彼得•蓋伊,《史尼茨勒的世紀:布爾喬亞經驗一百年•一個階級的傳記1815-1914》,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年。
孫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隆基,《歷史學家的經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郭玉雯,〈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年6月,頁277-308。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
出版,2012年。
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
潘少瑜,〈愛情如死之堅強:試論周瘦鵑早期翻譯哀情小說的美感特質與文化意涵〉,《漢學研究》26卷2期,
2008年6月,頁219-252。
潘少瑜,〈世紀末的憂鬱:科幻小說〈世界末日記〉的翻譯旅程〉,《成大中文學報》49期,2015年6月,頁
193-232。
薛雯,《頹廢主義文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蕭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樂黛雲、王寧主編,《西方文藝思潮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Eugen Weber, France, Fin de Siecle. Cambridge, Mass. &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Sally Ledger & Roger Luckhurst eds., The Fin de Siecle: A Reader in Cultural History c.1880-19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30% 
 
2. 
期末報告 
40% 
 
3. 
出席 
10% 
 
4. 
閱讀回應 
20% 
共兩篇,各1000字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課程簡介 
第2週
2/28  放假 
第3週
3/07  (一)源起與理論
-- 世界末日與人類退化的想像 
第4週
3/14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 
第5週
3/21  (二)愛欲、苦悶和死亡
--魯迅、尼采、廚川白村 
第6週
3/28  專題演講:《莎樂美》的東亞行旅 
第7週
4/04  放假 
第8週
4/11  郁達夫《沉淪》與郭沫若譯《少年維特之煩惱》 
第9週
4/18  周瘦鵑〈西子湖底〉、沈從文〈三個男子和一個女人〉 
第10週
4/25  影片欣賞與討論:《魂斷威尼斯》 
第11週
5/02  (三)人性之罪
-- 魯迅《野草》、波特萊爾《惡之華》 
第12週
5/09  施蟄存〈梅雨之夕〉、〈石秀〉與佛洛伊德 
第13週
5/16  穆時英〈夜總會裡的五個人〉、葉靈鳳〈女媧氏之遺孽〉 
第14週
5/23  期中考 
第15週
5/30  放假 
第16週
6/06  (四)戰爭、頹廢與日常
-- 專題演講:污穢與華美--張愛玲的世紀末 
第17週
6/13  朱天文《荒人手記》 
第18週
6/20  繳交期末報告